后疫情时期,中企全球并购新趋势及五大操作建议
发布时间:2022-06-02 16:07:34

      回顾2021年,全球并购市场持续升温,交易规模超过5.8万亿美元,较2019年、2020年分别增长54%、64%,创下近40年来新高,轻松超越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创下的4.42万亿美元的纪录。相比之下,我国并购交易总量虽创下历史新高,达到12790宗、较上年增长21%,但交易金额却从2020年历史最高水平下降19%至6374亿美元。可以说,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重返巅峰,国内并购却迎来阵阵寒意,上市公司重组数量创下近年新低。尽管国内并购市场并不十分活跃,但中企海外并购这边风景独好,交易数量、交易金额分别同比上升39.5%和75.4%。同时,以新能源为主题的并购悄然兴起,绿色资产并购成为新势力。中企并购利好利空因素多重交织,但不可否认的是,我国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按照交易量计算在全球并购市场占据20%的份额。

      从国内来看,我国经济总量超17万亿美元,稳居世界第二,GDP较上年增长8.1%,经济指标的回升较大程度刺激了并购交易。与此同时,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,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整齐划一地推出了宽松货币政策,尤其是欧美国家还实施了零利率和负利率,使得全球利率持续保持低位。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,促进了企业的扩张。基于上述因素影响,全球并购交易进入了新的繁荣期,超过50亿美元以上的巨型并购交易不断涌现,跨境并购交易重新回到全球并购交易额40%的比例。与此同时,中企跨境并购交易的迅速回升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451.9亿美元,同比增长9.2%,中企宣布海外并购总额570亿美元,同比增长19%,出现多笔大额境外交易。紫金矿业以9.6亿加元(折合人民币约49.39亿元)现金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新锂公司现有全部已发行且流通的普通股,其核心资产为位于阿根廷西北部卡塔马卡省的3Q锂盐湖项目,成为2021年中企海外收购的点睛之笔。

      国内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的提出,对新能源行业产生重要影响,孕育出国内新的并购热点。目前我国在减碳领域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元,政策性绿色发展基金规模高达885亿元。大量资本的涌入,激发了新能源投资并购的活力,导致2021年我国能源行业全年披露交易金额达4029亿元、交易数量约803笔,分别较2020年增长50%和80%,双双创下报告期内历史新高。从细分领域来看,以风电、光伏为代表的“传统”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、储能应用“双引擎”驱动的电池与储能两大板块齐头并进,活跃度均大幅提升,以氢能为代表的“前沿”技术也开始受到投资人的关注。其中,光伏领域发生并购交易230笔、披露金额737亿元,较去年分别上升70%和39%;新能源汽车电源领域发生并购交易108笔、披露金额798亿,较2020年分别上升120%和58%,成为并购交易最为活跃的领域。典型的并购案例包括:中国核能以7750万元收购协鑫两个光伏项目;华能集团、中国核能科技为了向新能源领域进军,收购多晶硅生产企业协鑫新能源的多个光伏电站项目,实现了低碳转型发展;紫金矿业为吹响向新能源领域进军的号角,以9.6亿加元(折合人民币约50亿元)的对价私有化加拿大上市公司Neo Lithium Corp。

      在全球范围内,金融、消费、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均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压力。数据资产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,发展速度之快、辐射范围之广、影响程度之深远前所未有,并受到各国重视。2021年,全球数字产业并购记录屡创新高,交易数量由2020年的85笔增加至197笔,增长率达131%,交易金额也飙升730%至61亿美元。KKR以150亿美元的价格将美国数据中心运营商Cyrus One私有化,黑石以100亿美元收购数据中心运营商QTS,引发了私募基金对数字化资产的收购热潮。与激增的全球数据资产并购相比,国内在数字化专项领域的并购也渐入佳境,大型交易频发。IDC龙头企业万国数据先后收购了北京、天津等地10余个数据中心项目,还与高瓴资本、中信产业基金等投资机构结成紧密合作关系;亚洲规模领先的房地产公司凯德集团以36.6亿元收购一家位于上海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园区,迈出加大数据资产投资的重要一步;普洛斯以60亿元收购上海松江互联网数据中心50.1%股权,以并购方式成功获得长三角领先的人工智能超算枢纽,由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向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转型;宝能创展16.5亿元收购鹏博士旗下5个数据中心,正式发力第三方数据中心赛道。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,并购使企业有动力进入高技术领域,新冠疫情的爆发突显出“传统行业+新兴科技”的巨大潜力,吸引私募股权基金和其他金融买家的目光。

     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,各行各业都深受影响,一些企业濒临破产,现金流紧张,企业估值走低。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的公司不得已卖身求存,给市场提供了多元化的并购标的。破产重整作为挽救困境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,在当前市场背景下,具有盘活企业资产,化解市场不良风险的重要作用。而破产企业的重整投资也将在此背景下迎来新的机遇。如,协鑫新能源为了降低自身的付息债务比率,减少财务成本压力,向外界出售多项光伏电站资产,共涉及469MW光伏电站,总交易额约21.04亿元,成为以并购方式实现企业“瘦身”并向光伏上游产业链转型的典范。同时,国有资本在2021年并购市场中也保持较大的活力,对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展开大面积收购,央企之间的重组并购也日益增多,为并购市场带来生机。例如,珠海市国资委通过其控制的珠海华发集团、珠海港控股等公司,投资入股近20家上市公司,主要涵盖电子、通信、电气设备等行业;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,成立新的中国中化,重组后资产超过1.4万亿元,控股16家上市公司;以中国西电集团为主体,整合国家电网相关企业,成立中国电气装备集团;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整合中国诚通物流资产,成立中国物流集团。并购作为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困境并重新运营的重要手段之一,在新冠疫情反复、困境企业数量激增的背景下,正是其发展的新机遇期。

      业务分拆后实现独立上市成为大型集团十分成熟的资本运作手段。对于母公司而言,分拆潜力业务可以提高经营效率,聚焦主业,向市场释放高增长业务价值,同时缓解集团财务压力,达到市值管理的目的。分拆交易有效满足集团的业务、财务及合规诉求,成为集团公司的首选资本运作方式。全球疫情大流行、海外局势变幻、市场疲软,而境内A股证券市场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,企业纷纷选择拆分旗下重要业务板块融资、上市,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性信号,企业分拆上市趋势正逐步升温。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近80家A股公司披露了分拆意向或预案,其中32家明确拟分拆至创业板、15家拟分拆至科创板;而港股市场中有超过23家香港上市公司展开了分拆子公司上市的行动。2021年5月,京东物流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,总市值接近2800亿港元,这是京东集团旗下第二家分拆上市的公司,第一家拆分上市的公司为在线医疗业务子公司“京东健康”,如今市值已超过3500亿港元。不止是京东,百度集团在2021年3月回港二次上市之前,接连分拆旗下智能生活创新业务“小度”,以及智能芯片业务“昆仑”,而且都完成了首轮融资,两家公司合计估值达340亿元以上,有望在未来独立上市。

      2022年新冠疫情仍然持续,但全球并购在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产业的催生下,可能继续走出历史新高,国内企业也将在这一次并购浪潮中再显身手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中企全球并购将以同频共振的姿态,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全球化布局。